top of page

數據,取自文化,用之生活-施永德 |DJ Hatfield/ Data: Collected from Culture, Applied in Life

『數據,其實是一種規模構造的過程。』—施永德(DJ)

演講的開頭DJ向大家提到,長年居住在台灣的東部的他,我想告訴大家「這片土地是屬於祖靈的。」

DJ表示文化數據是非常學術性的討論、以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一起探討這個主題。數據的背後也是有文化價值的討論、而數據來自於事件的分析.事件被數據化後會被轉化成具有流動性、普及性、用途性、價值判斷的數據.

文化數據是什麼? 乍聽之下它們有某種矛盾的關係,DJ認為從定義來討論可以被更好釐清。DJ提到,數據是種定性的研究,它本身並沒有價值的判斷。數據的普及性也間接的形成它的流動性、而文化是有品質在討論在地性的特質。文化是有價值結構性,處理著族群與族群之間的關係與社會文化差的理論。舉例台北與台東,它們個擁有不同的歷史、背景與人文,種種不同造就了它們之間的差異,而也帶來了文化衝擊;而兩者與國外相論亦是如此。

誰可以建構數據?誰的知識有辦法成為數據? 背後有多少不知名的結構?DJ說明,數據其實是一種規模構造的過程、主觀但是有秩序的結果。而關於文化的地域性如何被檢視?像是某天路邊響起一段節奏,每個人都會依據自身經驗去理解而得出不同的答案。因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來自美國的DJ的答案是「冰淇淋來了」,不過對大多數的台灣人卻會想到要倒垃圾!

DJ認為,數據是取自於文化,我們在日常中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處理數據,這些詮釋的方式其實都關乎我們究竟來自哪裡?這些成長背景與文化習慣都反映著我們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就在負育群帶計畫的實驗建築的中庭兩側分別是種了波羅蜜與南洋樹、看似平常的一切卻有著特別含意。波羅蜜與南洋樹的這種組合在台東非常常見但在台北就顯得難得。明顯的看來在象徵外來殖民政權下的空軍總部,隱藏了在地文化意識在內。

DJ提到某次他為了要記錄出海口的流水聲,以浮標和魚線固定麥克風,也因此錄到「滋滋滋」的魚線聲音。起初認為這樣的結果非常失敗但經過思索後,其實透過魚線的聲音,也可以表現水流的速度的媒介。數據也有一個媒介的結構,它是一種文化觀察的習慣,紀錄著一群人的生活與生命。DJ強調,我們的生活中其實需要這些媒介與文化,如此才能更細緻的呈現文化數據的差異,並更近一步地將數據「去殖民化」。

撰文|葉檽誼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