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空間由天空與環境定義,而我們則是要創造讓人最舒適的角落-絡吳工作室的環境築構論 ROEWU Architecture│Space is Defined by the Sky and Environme


建築之於生態,絡吳工作室(ROEWU architecture)

“建筑並没有什麼"類別"或"種類",

只有不同情境下,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以滿足人生在實質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建築是詮釋意識的一種手法,那是美學的延展,亦是概念的體現,包覆著人們的身體姿態與生活。

絡吳工作室(ROEWU architecture),由臺灣籍建築師吳佳芳與愛爾蘭籍建築師 Stephen ROE 共同創造的工作室,他們的建築創作總是從自然環境運作中學習,在乎身體的感受,思考人與空間、天空、雲朵、風力的聯繫與關係,運用材料、形式與空間於都市環境中,並重實驗、理論、實務與設計的實踐裡,築構的概念從原生環境中的自然能量-如熱能動態、氣壓、濕度等之間的關係中生長演化,讓建築與地形、氣候、人們的生活型態有共享場域的緊密性。

絡吳工作室為負育群帶聚落第一場國際講座-「建築之外」做開場分享,他們親臨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談論生態建築的信念,其中最核心的建築設計構思從「人的感知 」、「人的尺度」出發,思考建築如何做為環境的「配角」,去陪襯、襯托太陽光線、風向、氣壓、溫度與其環境因素,以貼近人體,讓建築與空間能吸引人們主動前去活動,讓使用者去找到不同時間點、季節去創造自我與空間的互動與回憶。

你見過刻著風痕的建築嗎?

洛吳工作室在宜蘭羅東設計了銜接起自然生態語彙的作品:一棟迎向風,也象形著風的紋痕的建物-「竹森之屋」。

外觀從臺灣的鐵窗文化發想,運用具有臺灣文化氣息的綠色竹子,以角度的變化一支支排列組構在建築之外,形成竹格柵,就像建物主體長出了綠色的生命,也讓居住人們的隱私受到一層保有對外聯繫的屏蔽,此外,洛吳工作室也曾經研究愛爾蘭碎石的碎風古代機制,在建物接面、公共地面層和開放性之間,廣納陽光照射的角度面向與風吹拂的流動路徑,視覺美學上也令人想起那觸摸不到的風,竹森像是風,又等風吹拂過。

"The sensitivity of space is define by the sky and environment"

空間的敏銳度是由天空和環境所定義的。

吳佳芳建築師認為,空總不是孤立(isolation)的狀態,它跟臺北市的關係透過環境因素、氣候資料庫、可以跟其他國家的天氣氣象相互比較,甚至包含雨量、熱量、風度等等,那些眼睛感受之外溫度氣息,但卻深深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品質,讓空總、臺北、臺灣可以透過環境氣候,跟鄰國、世界串連。

而建築、建物都會因著環境氣候的變遷、季節轉變有所影響,此外,更應該將科技對建築和文化的影響納入建築構思的設計案一並思索,讓建築穿透屏障(boundaries),去設計讓人體基裡皮膚般的建築,回應土地與不同人的需求,讓人們尋找最舒適的空間。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