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空白」中聽見聲音- 吳燦政|Wu, Tsan-Cheng/ Listening to Sound in "Empty" Space


「你還記得早上聽見的第一個聲音是什麼?」

演講的一開始,吳燦政給了我們這樣的一個問題。大多數的人常試圖用一些艱澀難懂的論述去討論「聲音」到底是什麼,但吳燦政不這麼認為。吳燦政覺得聲音可以透露出很多信息,包含對人、對社會、對空間乃至於到文化,都能從中分析一二。從早晨叫醒你的工具來看可以看出不同世代的改變,也可以從起床的方式看出一個人的性格、人格。因此,吳燦政提出聲音的起源可以透露出很多東西。

「聲音:一種注定要消逝在空氣中的事件。」── David Toop

吳燦政表示,常常有人會質疑他為什麼不記錄那些快要消失的聲音,但他認為這種消失的過程是一種必然,不需要太過在意,而且既然明明知道他快要消失了,為什麼不趕緊行動呢?吳燦政提出曾經的經驗,他曾在雙溪遇到過一位打鐵的老師傅,一旁都是圍觀的觀光客,他想這種具有觀光性質的作業或許不是他們想要紀錄的真實影像,一種表演性質。所以關於聲音,吳燦政說也許我們有的時候只是要某一種溫情、一種懷舊。

「你紀錄的選擇點是什麼?」

因為忙碌,腦子裡一團混亂,吳燦政無法專注地去蒐集想要的聲音素材他發現,當你帶著意圖想去記錄一個地方的時候,你會被那種概念所牽引,而無法真正得到想要的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腦袋放空,專心聆聽,因為只有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才有可能發現新世界。

在我們周圍出現的聲音可能對我們可能不代表什麼,但這些熟悉的聲音在國外也許是具有研究性質的。他們可以藉此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性格。

當我們期待我們生活空間能夠在提升的時候,大都會把我們的視線遙望在歐美等我們認為是進步的城市,但如果我們原封不動地照著這些既有的例子實際應用在我們想要改善的地方時,那不一定是最合適的方案。環境、氣候、社會風氣,當我們要考慮改變時,這些都是必須列入考量的。

因著自然條件跟人的結構、生活結構在改變以及對空總的想像,我們很難找到真正屬於空總客觀的聲音。如果聲音要跟城市做一個連結關係去討論他的話,應該要先找到人的匯聚方法,所以吳燦政認為如果要用聲音來形容台北市的話,他會用「空白」。因為如果是空白的話,可以讓周邊的其他聲音匯入進來,你會更清楚知道台北市有那些聲音存在,失去了視覺的干擾,我們可以得到不一樣概念的起點。

撰文|黎庭莉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