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和植物一起共生,循環是解答— 跨域採集研究 林暐翔 Interdisciplinary Collecting Research- Lin, Wei-Siang | Living with Plants


【棲居之事】系列講座-5

「生態其實是一個動詞,它會不斷的循環。」透過植物研究來探討棲居與生態的林暐翔,首先帶我們認識生態系的運作。

林暐翔說,植物最重要的工作是把生態系建構出來。我們可以想像植物是一個骨架,它從生長到死亡,到成為土壤,建構出更好的棲地,讓動物或下一代的植物活得更好;而動物的工作則是,帶動並加速這個循環,循環被加速是生態非常重要的動作。

循環的重要性有三點:第一個是「生物多樣性」,首先我們要先探討如何運用人類廢棄物幫助生態做循環,生態循環有時候很困難,但其實生態本身的自癒能力很強,只要我們動作對就可以幫助它。林暐翔提到,生物界有超過40%的生物不在人類肉眼範圍內,因為有些生物存在於土壤底下,土壤生態系是人類研究最缺乏的一個系統,但是土壤生態系健全程度卻決定一個生態系演化的速度。

第二個是「永續循環性」。這是生態最重要的環節,人類製造垃圾是把循環切斷,用商業和工業的說法,是我們製造的產業,有頭無尾的循環;但是生態是一個無頭無尾的大循環,而讓永續循環性被善加利用是很重要的議題。

第三個是「區域獨特性」。這是植物最神奇的一種特性,當植物生長到一定的程度時,它們會把土地切割開,而切割的方式非常特別,可以切出一個面或是獨立的生態區。舉例來說,一公頃的森林它也有不一樣的區域,也有光、水分、石頭與土壤的差異,不同的動物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環境。

都市的水線等於風線,水怎麼走風就會跟著走,水走得越順,擺盪幅度與空間越好,風就會越順。但是台北的地形因為被山線圍繞,只看得到大型河段,小型河段是看不清楚的,也因為路沿不夠寬與植被不夠的緣故,所以使得風在都市內流動,非常阻塞。舉例來說,空總處於離底部水域幾乎為中心點的地方,換句話說,空總決定這一塊區域的熱集中點。緣於台北市是全台最高溫的地區,大地的熱源無法散熱,自然產生一種能源-熱島效應,也因為台北市建築大林立,熱把空氣中的水氣往外推,整個都市的雲被擠壓到靠近山的外圍,導致周圍地區經常會有暴雨現象出現。林暐翔說,空總的地理位置是很不錯的空間,若是能把兩個問題解決:如何讓周圍的熱效能改變?如何把吸收熱的3D構面做得更好?那空總的植物生態系就能延續下去。

林暐翔也分析了空總的植物狀況,空總的樹木何以這麼容易被曬死,主要原因源自空總的「地質」,它的地質非常硬,植物無法好好吸收水分。植物體內一旦溫度太高,就跟人類發燒一樣,這時就需要依靠葉子幫它們降溫,但根莖已經受損,葉子也變得稀少,使得它無法吸收水分,反而溫度上升,導致樹木容易被曬死。

對於空總的植被空間林暐翔有很多想法,比如他在研究在林暐翔研究復育生態的時候,發現了入侵種佔了絕大多數的角色,它可以適應環境也生長。圖書館(中山堂)前一排排的南美蟛蜞菊,透過讓繼續它生長,讓它併齊死亡,如此就能變成其他植物很好的養分,就可以利用入侵種作為復育的幫助。

林暐翔也提出,植物碰到逆境會產生的兩種反應系統:第一種是「逆境化」,當植物需要降溫時,它會把糖分往上輸送並且大幅度的開花,因為糖是植物降溫最重要的結構。第二種是「不斷掉葉」,植物會把老化的葉子丟棄,再長出新的葉子,這是因為新葉擁有較多水分,有機會繼續隔熱,也能繼續對抗逆境,這也是為何葉子會長如此迅速的緣故。

講座尾聲林暐翔不斷強調,植物不是在破壞環境,反而是在幫我們降溫,這些植物努力的幫我們把熱能消耗掉,人類作為環境的一部分,我們該如何去幫助植物,一起去營造更清爽舒服的生活環境,是我們共同的目標。像是一般隨手可得的材料,例如寶特瓶、廢紙或是家裡的廚餘,讓這些廢棄物都可以成為復育生態的其中一環。

文|實習生 陳思羽

責任編輯|姚羽亭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