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談建築以前,先聊聊解決問題的跨域設計理念-侯君昊的文化設計觀察 Hou, June-Hao│Before Talking About Architecture, Let's Think Abo


上圖_ 講座開場,侯君昊先解釋了真正的「建築」,在英文中的定義與意涵。

Architect – noun – A person responsible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plan or aim.

                              ------Cambridge Dictionary

英文的「Architect」在本質上,並非專指設計建築物,而是指「負責解決問題,達到特定目的之人」。Architect 的定義,是將複雜的系統做適合的解決方案,不僅止於創作建築物本身。

侯君昊以如此的概念,在【建築之外】國際講座揭開跨領域範疇的廣闊思維。

建築跟其他領域一樣,如設計、藝術、音樂、數學,真正的學問不在於可被肉眼所觀察到的那些可見事物,而是背後不可見秩序作為驅策事件的重要因子。

所謂眼見不一定為憑,重要的不是表象觀賞用的美感設計,而是利用、抽取某件事物的核心原理做設計,這才是真正的設計科學,也是在建築之外(之前),必須下足的功課。

例如,光雕的投影設計,不是僅將畫面投影在建物上,而是透過視覺幻象(Illustion)的手法讓建築物看起來像動了起來,改變建築物主體的視覺效果;

17、18 世紀風靡歐洲的小步舞曲,在當時因為認識到音樂跟時間之間的二維關係,有了利用數學原理做隨機組合的構想;

回到設計科學,在設計之前,對人類自我的認識了解,必要的接觸是關於社會學、心理學等,與人、與世界的理解。

上圖_ 侯君昊講者在【建築之外】講座暢談設計思維。

可見,侯君昊講者對於各門學科,不是分門別類的認識,而是透過能夠打通跨域的思想,讓各個專業能夠串接合作,因此當他談論,三原色如何當做設計語法,或是論及物聯網的概念時,現場就引領聽眾拉開了眼界,他不是單純圍繞「建築」主體的論述,而是將「解決問題」的核心價值,放置到人類文化裡。

侯君昊講者在短短的時間內,從最原初對「建築」的想像,其背負的職責開始談起,再從跨域案例中,將那些原為一體卻被分離分類的學問、專業領域,統統重新揉合,拉回到同一個人類文化的介面,再回過頭來思考建築作為設計與解決問題的一環,它如何可能。

學者的高度與氣度,讓整場國際講座釋出一股暢然創新的氣息,也讓在場來賓用更寬廣的理解,去想像建築之外的可能。

後記:【建築之外】講座當天,講者們(Didier、侯君昊、蘇弘等)都提到「眼見不一定為憑」,這句話可說是串接了這場講座的精神,讓各方專業人士去探究空間中、建築上不可見的層次,以啟動空總與臺北城市未來脈動的更多可能性。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